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 > 資訊中心 > 時政要聞
科技賦能,農業豐收“大分”
金秋時節,惠州田間的豐收景象如詩如畫。科技的加持,讓農業生產煥發出新的活力。在仲愷高新區潼湖鎮,耐高溫中季稻在“見空插糧”的精準播種和無人機植保技術的助力下,喜獲豐收。收割機忙碌地穿梭于田間,確保每一粒稻谷都能顆粒歸倉。農戶們欣喜地發現,科技的介入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,還為他們帶來了可觀的增收。
同樣,在龍門縣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內,智能化設備讓稻谷加工流程變得簡單而高效。工作人員只需輕點鼠標,便能完成去砂石、篩稗谷、脫谷殼、分米粒、拋光等復雜工序,日加工量高達800噸。科技的運用,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動力,也使得農業生產在提質增效的道路上邁出了更大的步伐。
在博羅縣園洲鎮的九優糧油種植基地,收割機正忙碌地在田間穿梭,爭分奪秒地搶收早稻。
科技為農業“上大分”,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。隨著農業現代化的加速推進,科技成為了農業發展的核心動力。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,要強化農業科技的支撐作用,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。這意味著,農業的現代化、智能化發展,離不開科技的不斷進步和應用。
對于農業企業和農戶來說,積極擁抱新技術、新裝備,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、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。科技手段的強化,不僅能讓農民擺脫“單打獨斗”的困境,更能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。例如,在龍門縣龍田鎮,農企通過建立育秧工廠,將傳統的育秧方式轉移到工廠內進行,實現了高效、智能的育秧模式。這種創新舉措,不僅大大提高了育秧效率,還讓農民能夠更加從容地安排生產計劃,不再受制于天氣等不可控因素。
“龍門大米”榮獲惠州市首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,彰顯了科技在農業領域的顯著成就。如今,從一粒米到一棵菜、一個果、一只雞、一條魚,科技的力量無處不在。廣東、黑龍江、河南、山東等地均通過機械化種植和農業科技應用,共同守護著“大國糧倉”。以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李鵲鎮為例,該地正全力打造現代農業“數字智能轉型示范高地”,引入智能水肥一體技術及先進農機設備,建設智慧農場,實現糧食全程種收機械化操作覆蓋率達100%。同樣,廣東省河源市的“萬綠水稻無人農場”也令人矚目,借助無人駕駛噴霧機、無人駕駛衛星平地機及自動巡田無人機等高科技手段,輕松實現種田自動化。
近年來,惠州農業的科技含量也在持續攀升。在龍門縣和惠東縣,先進的農作物病蟲監測儀器被廣泛應用于田間地頭。這些儀器通過誘劑吸引蟲子,并自動識別、計數和分析匯總,使人們能夠實時、全面、智能地掌握和查看各地病蟲發生動態,從而科學精準地制定防治策略。
此外,政策層面的支持也至關重要。應進一步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場服務體系,培育更多農業龍頭企業和科技領軍企業。鼓勵農業企業與高校、科研機構開展產學研用合作,以提升企業創新能力。同時,通過農產品深加工和“網絡銷售快車”等方式,持續釋放科技驅動力,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。
新品種、新技術、新裝備的推廣應用,是農業發展的關鍵。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壯大鄉村人才隊伍,這為農業科技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在新時代的中國農村,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新農人,特別是“90后”和“00后”年輕人,他們以嶄新的姿態投身于農業生產中,引領著農業發展的新潮流。
在惠州,同樣有一大批新農人手持科技利器,不斷創新農業發展模式。例如,董平天通過自動化養殖雞舍實現了高效養雞,日產鮮雞蛋超百萬枚;吳宇輝則運用高接換種技術成功提升了惠州荔枝的市場價值。這些成功案例都彰顯了科技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。
為了進一步推動科技興農,惠州需要更多扎根鄉間、深耕農業的“興農人”。同時,也要充分發揮好“三農”工作者的引領作用,通過農村科技特派員、農技服務“輕騎兵”等力量,將先進的農作物新品種和綠色生產新技術送到田間地頭、農戶手中。此外,還要引導種糧大戶、合作社、家庭農場等整合土地資源,開展全程機械化集約化生產,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。
科技賦能鄉村振興已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。我們需要緊盯物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領域,不斷提升農業科技水平,推動更多高科技產品在田間地頭、農家庭院的應用轉化。只有這樣,才能實現科技綠野、智慧興村的美好愿景,讓“百千萬工程”開出更多絢爛的“科技花”,為鄉村振興繪出更加美好的新畫卷。